【社會局勢】遼金西夏元建國初期:施政不當引起的社會動蕩

遊牧民族政權建國初期的社會格局

在草原文化和漢族文化的激烈碰撞交融過程中,儒學成功地滲入遊牧民族的文化之中, 與遊牧民族文化同化、相互交融和孕育出新的社會風俗,為其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儒學文化在這場長達數百年的文化磨合中,持續影響著遊牧民族文化,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青睞被大力推崇,甚至成為了統治者施政時的依據,促使夷俗漢化。要了解為何儒學會成功滲入遊牧民族的文化,以及成為遊牧民族統治政權的工具,就必須要了解遊牧民族政權建國初期所存在的弊端,認識當時的社會以及政治格局。

建國初期社會動盪不安

在遊牧民族政權建立的初期,由草原文明社會跳躍到農耕文明社會,社會性質的急劇變化以及統治者對於農耕文明社會的陌生,在執政管理時採取了有違社會發展和不合時宜的方法,導致社會產生激烈的動盪不安。總括而言,遊牧民族政權建國初期所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三個。

草原文明社會

1. 強推遊牧生產方式於農耕文明社會

遊牧民族推翻漢族皇朝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統治政權,社會也由草原文明社會跳躍到農耕文明社會。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他們自古以來,賴以為生的便是畜牧業以及遊牧生產方式。他們對於漢族的農耕文明是毫不了解,也不懂得相關的生產技術。

在建國初期,遊牧民族便想把遊牧生產方式推進中原漢地,在攻城的時候把農田大肆破壞,希望把漢人驅逐出去,將農田養成草原,以便發展畜牧業。遊牧民族這樣的舉動沒有考慮社會的發展需要,一意孤行,同時也破壞了漢族百姓賴以為生的生產方式,引起雙方關係的持續緊張以及漢族百姓的極力反抗。

2. 落後的奴隸制度引起漢族百姓的憤怒

相對漢族皇朝的封建制度而言,遊牧民族的奴隸制度相對落後而且也欠缺人性。 當中金朝最盛行奴隸制度, 統治者極力推行奴隸制度至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漢族百姓被大量擄掠,奴隸被迫接受殘酷的奴役,虐待奴隸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因此在金朝統治者推行奴隸制度時,受到了漢族百姓的強烈反抗,百姓紛紛逃入深山,結寨自保,奮力與金朝抵抗。

用落後的制度強加於已經高度發展的漢族社會,只是在強迫社會倒退,對於漢族百姓而言,這是不能夠被接受的,最終只會造成激烈的社會矛盾。

3. 遊牧民族的殘酷行徑引起漢族百姓恐慌

遊牧民族在進行統一的過程中,手法殘酷血腥,往往造成漢族百姓內心惶恐不安,難以歸順遊牧民族政權統治。元朝在統一全國時,經常進行屠城。如果在攻城時沒有立即歸降,除了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其餘人等全部弒殺殆盡。

遊牧民族的殘酷行徑給漢族百姓帶來恐慌,也建立對他們對於遊牧民族政權的抗拒力,致使漢族百姓難以歸順其政權統治。

極權統治

參考資料

  1. 《中国文化通史 辽西夏金元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