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單位】歷史學時間單位:公元、世紀、年代與時代

認識學習歷史時的常用時間單位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不知道某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就不能準確理解它的意義。為了了解和表達過去事情發生的時間,我們需要懂得使用歷史學中一些專門的時間單位詞彙。當你徹底明白了這些歷史學時間單位,你就擁有了衡量時間變化的尺子,讓你腦海中擁有更加清晰的歷史流向。

歷史學常用時間單位

1. 公元前 公元後

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都用公元紀年,就是把基督教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公元元年為界,向前推算,是公元前某年,如公元元年以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1年。數字越大,說明時間越早。例如,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向後推算,是公元某年,即公元後某年。例如,在公元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這時「公元」常被省略,可以說1929年。

時間單位

2. 世紀、年代與時代

有時我們以百年為一個單位來計算時間,每一百年稱為一個「世紀」。世紀的計算方法和年代的計算方法一樣,也是以公元元年為界。公元1年到100年為公元1世紀,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為公元前1世紀。

我們有時也以10年為一個單位,每10年為一個「年代」。

通常我們還把一個較長的時段稱為時代。時代的劃分可以是多樣的,比如「可爾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工業時代」「近代」等,人們以某一方面的重要特徵為劃分的標準。

3. 中國王朝紀年

我們還能見到其他一些紀年方法。中國在西漢武帝以前,歷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時間計算年代。至漢武帝,首創以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年號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後中國古代文獻就採用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方法。年號往往含有吉慶祥瑞、國泰民安之意。新皇帝登基,就要改用新的年號。明朝以前,一個皇帝可先後使用一個以上的年號。到明清時期,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像我們熟知的「康熙」「乾隆」就是如此。如果我們查閱歷史文獻,參觀歷史博物館,遊覽歷史古蹟,往往能看到這樣的紀年方法。

如何計算時間長度

我們藉助於年代尺,用簡單的加減法就可以算出時間的長度。比如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若問他一共生活了多少年,計算方法是551-479=72年。

但如果跨越公元前和公元後,計算方法就不同了。比如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8年西漢滅亡,西漢存在了多長時間?計算方法是202+8-1=209年。這是因為公元前1年和公元元年之間沒有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