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重九》這首元曲一看就會覺得是以重陽節為主題,應該是抒發對於先人的懷念。但實際上,在《沉醉東風·重九》中,盧摯表達的是對「知心好友」的一種感歎。重陽節只是用作一線索,串聯起前任的故事,藉此表達對擁有真心好友相伴的渴望。
唐代李泌著有《枕中記》,故事描述一位書生盧生自嘆人生的坎坷不得志,求教於呂道長企求使其擺排。呂道長賜他一枕,稱這個枕頭能使他求得榮華富貴。盧生因枕入夢,夢中享盡榮華富費。但醒來時,旅館主人為他準備的黃粱飯還沒有煮熟,所以又叫「黃粱夢」。盧摯在《金字經》中使用用典的手法,起首便以此為引子,寥寥數字,已奠下整首元曲的基調。
比起張弘範的《喜春來》,伯顏筆下的《喜春來》更加直接坦蕩蕩地表達內心「得意」之情,但從文字就已經能想象到伯顏那意氣風發的樣子,極為生動!雖然在部分人的眼裡,這或許顯得過於自滿,但要記住他們都是有才之士,並且成就一番功名,是有足夠的底氣如此自誇!
不少DSE考生對於抒情文寫作很是頭痛,不能拿捏借景抒情的精妙。如果你想要好好了解借景抒情手法的精妙,不妨細讀王惲的《小桃紅》!王惲從描寫景色的曼妙,延展到至書法內心對於故土的眷戀,過程渾然天成,毫不突兀,甚至感同身受。
在那個以官為本位、以權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社會,不知道有多少有志之士因為這樣而不得志。即便你順利踏上仕途,隨後在仕途中的勾結、權斗、利誘,不知道這會令多少人折腰,又有多少人秉持初衷而受到迫害。面對這一切的一切,嚴忠濟在《天淨沙》中奮筆疾書,寫下他對此的深刻體會。
年少得志且意氣風發究竟是怎樣的感覺呢?相信功成名就,成就一番事業是無數人的所思所想,但登至頂峰之時,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張弘範筆下的《喜春來》或許能讓我們一窺究竟!在寫下這首《喜春來》的時候,可謂他人生最為得意的時候,字裡行間不乏喜悅得志之情。
盍西村的《小桃紅·雜詠》是元曲組曲,這裡選出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元曲中首先描述了那連綿不斷的無情春雨大煞風景,破壞遊人的閒情雅緻。然後,緊接著寫到那無情的春雨,令那嬌艷的春花散落一地。盍西村利用春雨,帶出名為「無情」的主調之後,筆鋒一轉,寫到那歌女小蠻以及良宵的「有情」。短短一首元曲,無論是故事,還是感情抒發,都充滿了起伏和韻味,讓人久久回味。
盍西村的這首《小桃紅·客船夜期》同樣是組曲《臨川八景》之一,描寫的是江灣船家的生活環境。元曲中有聲有色,有意有情。開頭兩句直接為你勾勒出江灣那美麗的夜景,緊接著就從風景寫到人,然後在從人寫到事。這個過程流暢自然,散發出一種淡淡的瀟灑氣息。雖然這首元曲表面上一切都顯得正面、歡樂,但實際上當真如此嗎?要明白這首元曲中小百姓的情感,以及真正要反映的社會局勢,還需細細咀嚼、剖析。
盍西村筆下的元曲《小桃紅·江岸水燈》,描述的是在元宵佳節山水燈會上的熱鬧場景。元宵節的山水燈會被描述得生動熱鬧,單從文字都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氛極為紅火。燈會上那色彩斑斕的景象,頗為壯觀且引人入勝。整體來說,整個場景有動亦有靜,兩者的特色都得到充分描述,水陸渾然一體,完美帶出江南水鄉中燈會的繁盛之景。
劉秉忠的組曲《乾荷葉》中的第五首離開了對荷葉本身的興歎和描述,直接描寫偏安王朝的建立以及覆滅。從歷史的回顧,逐步進入現實的議論。從山川的依舊寫到人事的變故、民族的興衰以及歷史的變遷。在第五首《乾荷葉》中,我們看到的以及直面的是對歷史的遙祭以及沉思。全曲語言平樸自然,情感平和卻深沉,以物喻事譬理,意象豐富內容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