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文學革命中,由於大量文人雅士專注與西方著作的翻譯,在潛移默化之間為漢語帶來了新的活力,注入了富有西方語言色彩的語言元素,影響著中國文學創作以及日常用語。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演進,西方著作的翻譯成為契機,促使漢語跟隨時代進行轉變,增添了過去從未有的語言色彩,強化語言的表達能力。大家經常談到語言是活得,會伴隨著人類和社會發展而產生改變和進化,五四文學革命這個特殊時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
台灣這在地圖上的一塊彈丸之地,它曾經是罪犯的流放地、難民避難的目的地和海盜的樂園。在過去的歷史裡,台灣歷經列強的踐踏、別國的統治和他國的政治以及軍事干涉──西班牙、荷蘭和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灣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其中一個暴風眼,諸多的紛爭以及戰爭都是圍繞著這座島嶼而展開 。台灣並不僅僅是一座普通的島嶼,在現實中它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和價值。而隱藏在這座島嶼背後的價值和意義,可以從台灣殖民歷史得以窺探。
講到議論文的論證手法,除了最常用的舉例論證(例證法)之外,最受香港DSE考生鐘愛的便是引用論證。為什麼?箇中原因和舉例論證相似——簡單、直接、方便!不過講到要用好引用論證手法,你又知不知道有甚麼需要留意的地方?為了令各位DSE中文考生完美掌握議論文寫作,Artlife今天就特別帶你深入認識引用論證!
元好問筆下的《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為一首組曲,共由兩首元曲組成,分別是《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和《人月圓·玄都觀裏桃千樹》。這首元曲創作於元好問移居東園的時期,他對元朝統治者採取不合作態度,獨善其身,潛心於中原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和文物掌故的編纂,最終完成《中州集》。
王和卿筆下的《醉中天·詠大蝴蝶》以極其誇張的手法,描寫一隻異常巨大的蝴蝶,其身型大到能夠「彈破莊周夢」,並且在四處尋花覓柳,可謂地道的風流禍種。此元曲的語言精切,以俗化美,給人一種耐人尋味的體驗,令人不斷遐想究竟這只是在寫這隻大蝴蝶,還是在寫那些風流浪子、權勢人士?
遊牧民族靠強硬的手段和金戈鐵馬打下漢族的江山,這在建國初期造成了遊牧民族和漢族之間的強烈矛盾,如果這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辛苦獲得的江山隨時會毀於一旦。因此,遊牧民族統治者需要尋找一個精神支柱,在潛而默化之中促進兩族的融合,軟化漢族百姓的抗拒力量,誘使他們歸降於自身的統治,而這個精神支持點就正正是儒學文化。
王和卿的第四首《一半兒·題情》描述的是與情人分別之後,那種急切盼望再次相見的強烈思念情緒。元曲中的女主角因為這份無處排遣的思念之情,而逐漸肌瘦衣寬面容憔悴,終日以淚洗面。作品通過描寫被相思淚沾濕的衣袖,一覽無遺地寫出了相思情深。文字方面雖然樸實無華,但因為這份平實更顯得自然深沉別具境界。
四聖諦與三法印作為佛教的基本理論,對佛學有興趣之士是必須要清楚了解的學識。從個人層面來看,佛學基礎理論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出口及角度,令大家能更好地認識、觀察婆娑世界,了解世間的苦難,最終從無盡的欲海以及苦海中解脫。但如果從社會層面看的話,又應該如何評價佛學的基礎理論呢?
在談及寫議論文之前,對於最基本的議論文結構和議論文語言特色,你有多少認識呢?在學好議論文寫作之前,要搞清楚議論文是什麼以及議論文特點,否則基礎沒有打好,寫出來就風牛馬不相及!
元好問筆下的元曲《驟雨打新荷·綠葉陰濃》分為上下兩篇,上片描述景色為主,景色層次分明,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動有靜,視覺和聽覺的生動描述令你宛如身臨其境。而下片則是抒發作者心中的情感為主,雖然在文字上看起來表達的盡是對於人生、功名利祿的曠達,但實際上卻難以掩飾對於現實的不滿,以及作為金朝遺民對於過往的懷念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