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與三法印作為佛教的基本理論,對佛學有興趣之士是必須要清楚了解的學識。從個人層面來看,佛學基礎理論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出口及角度,令大家能更好地認識、觀察婆娑世界,了解世間的苦難,最終從無盡的欲海以及苦海中解脫。但如果從社會層面看的話,又應該如何評價佛學的基礎理論呢? Read More
《未了》是麥樹堅的第一本個人小說集,當中由一個又一個平凡、尋常可見的故事組成,沒有驚濤駭浪,沒有激蕩起伏,更沒有意料之外的戲劇性轉捩,有的只是在這個繁忙、殘酷、現實的大都市中,無名的你我他默默奮鬥、掙扎求存的寫照。但正正就是這份普通,這份尋常到近乎必然的真實,令人不禁墜入思想的黑洞,喚起對於自己,甚至是對於生活的質問。 Read More
在中國的歷史裡面,大部份的王朝都是由漢族所建立的政權,漢族文化一直稱霸著中國歷史裡繁盛的中原地帶。可是在公元916年至公元1388年間,遊牧民族的鐵蹄踏進了中國中原地帶的核心,推翻了漢族建立的政權。從此,遊牧民族便開始了長達百年對於漢族百姓的遊牧民族政權統治 。究竟這這數百年間,遊牧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出現了怎樣的交融? Read More
元好問筆下的元曲《驟雨打新荷·綠葉陰濃》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描述景色為主,景色層次分明,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動有靜,視覺和聽覺的生動描述令你宛如身臨其境。而下片則是抒發作者心中的情感為主,雖然在文字上看起來表達的盡是對於人生、功名利祿的曠達,但實際上卻難以掩飾對於現實的不滿,以及作為金朝遺民對於過往的懷念追憶。 Read More
元好問筆下共有四首《喜春來》,全部都是描寫春天和煦的景色,各具特色各顯風緻。《喜春來·春宴》是當中的第二首,通過描寫殘梅、新柳、春風、桃杏,完美生動地展現出初春充滿希望的景象,令人宛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春日的溫馨。 Read More
元好問筆下的《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為一首組曲,共由兩首元曲組成,分別是《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和《人月圓·玄都觀裏桃千樹》。這首元曲創作於元好問移居東園的時期,他對元朝統治者採取不合作態度,獨善其身,潛心於中原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和文物掌故的編纂,最終完成《中州集》。 Read More
遊牧民族靠強硬的手段和金戈鐵馬打下漢族的江山,這在建國初期造成了遊牧民族和漢族之間的強烈矛盾,如果這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辛苦獲得的江山隨時會毀於一旦。因此,遊牧民族統治者需要尋找一個精神支柱,在潛而默化之中促進兩族的融合,軟化漢族百姓的抗拒力量,誘使他們歸降於自身的統治,而這個精神支持點就正正是儒學文化。 Read More
楊果作為金朝的遺民,在《小桃紅·採蓮女》組曲中的第三首,盡訴哀悼金朝滅亡、吊古傷今的情感。文句中以極其含蓄的形式,在隱蔽自己個人見解的同時,帶動讀者的想象,感受到當中所蘊含的黍離之悲。當中最為精湛的一句便是「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以極富詩詞意境的婉轉形式表達了這份亡國之痛。 Read More
楊果筆下的第八首《小桃紅·採蓮女》描述的是,婦人對於身在遠方的情人的思念之情。這首元曲的文筆和辭藻猶其高雅、典麗,寓情於景因景生情,最終達至情景交融的境界。撩動讀者的肺腑,產生共鳴,深刻地體會到字句當中蘊含的相思之苦。 Read More
王和卿筆下的《醉中天·詠大蝴蝶》以極其誇張的手法,描寫一隻異常巨大的蝴蝶,其身型大到能夠「彈破莊周夢」,並且在四處尋花覓柳,可謂地道的風流禍種。此元曲的語言精切,以俗化美,給人一種耐人尋味的體驗,令人不斷遐想究竟這只是在寫這隻大蝴蝶,還是在寫那些風流浪子、權勢人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