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dium】《薩滿》影評:解讀電影結局含義

為何電影結局是失敗收場?

經過一系列的《薩滿》(The Medium)影評,相信大家通過電影俠的細緻分析,已經對電影中的情節、人物、概念、世界觀有了深入的認識。對於最終驅邪的失敗,以悲劇作為電影的收尾,背後有甚麼用意呢?這樣慘淡的結局又有甚麼含義?現在我們就來拆解電影結局,深入探討電影背後的啟示!

1. 孰勝孰敗

輸的主體不是巴揚神,而是人。正因為Noi是一個「小信的人」,哪怕你讓她親身感受到巴揚神的神力,對她來說信仰從來都不是需要堅持之物。到最後,她還是只相信自己,一個脆弱的人類的當下的迷妄,相信惡鬼叫母親的假象(之前已經示範了Mink扮小孩哭),於是她停止了施法持咒,惡鬼佔據的Mink是全部,而巴揚神也只是暫時借用了Noi的身軀卻非完全掌控,畢竟Noi也沒有經過正式的降神儀式,於是惡鬼大獲全勝。

2. 宗教的排他性

再細想多一層,最後結局本身也嘗試觸及宗教的排他性。希望不同神靈之間聯手本來就極難,所以Nim與Santi需要在驅邪儀式前盡力磨合,但是因為Nim的猝死,Santi最後依然面對著單打獨鬥的狀態。Santi死後,被巴揚神附身的Noi才出現。所以當惡鬼數量眾多時,我方卻神丁稀薄,如果換成日本電影《來了》最後盛大的驅邪儀式,召集更多不同的法師加入,或許贏面會高上許多,畢竟有更多非我信徒的炮灰可以消耗敵方惡鬼的力量。

最後的訪談只是顯示Nim被動搖了信仰之後的下場,同時巴揚神這次元氣大傷,又失去薩滿肉身供應商之後,要如何再回到人間,重塑金身,這些都不是這個故事內可以包含的了。

the medium

3. 電影整體評價

由電影最後的成品看來,邏輯部份主要還是跟了羅泓軫的思維多一點,而更多中邪嚇人的視覺系部分則交給了《鬼影》的班莊比辛拿導演來處理。但比較起《哭聲》中的無起由的純粹的惡,《薩滿》多了不少因果的線進行串連,畢竟泰國作為佛教國家本身對於因果,業報看的自然會非常重要。

演員方面,所有主要角色的說服力都很強,女主角 Narilya Gulmongkolpech 的神情,眼神,肢體語言,甚至一些極為出位的中邪場面,都能夠成功駕馭,鏡頭背後相信受苦也不少。環境營造實感這次可以說比《哭聲》更為進步,同時比較泰國跟印尼本地的鬼片在黑暗場景上的處理也較佳,至少不會去到看不清楚畫面呈現的狀態。

希望入場的觀眾不要受限於自己本身的宗教信仰,而是可以跳出原本的思維去思考一下信仰,神靈,及人之所欲之間的一些關係,而對本片開頭提及的萬物有靈有自己的看法,相信這大約也是導演及編劇要把故事細節呈現這麼多的主要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