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70屆康城影展閉幕片的瑞典諷刺電影《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描繪了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探討中產階層的困窘境地究竟是因為個體的欲求不滿,還是社會大環境的道德淪喪而造成。對於這部來自瑞典的劇情片,究竟電影評價是怎麼樣呢?Artlife邀請到影評人電影俠為你帶來《抓狂美術館》電影評論!
目錄
1. 《抓狂美術館》影評
1.1 藝術與商業價值的關係
152分鐘的劇情片似乎並沒有感覺太長,這套電影也沒有花太多篇幅在說明藝術品是否真的值得某個商業價格。而是在片頭的訪問中,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一切的藝術後面都是用錢做支撐。
1.2 演繹的或許是真實人生
男主角身為館長,地位權力似乎唾手可得,自視甚高,甚至勾搭女性也無往而不利。擁有如此身份地位的他,卻在失去了自己的電話跟錢包之後,覺得這是對自己身份的莫大侮辱,於是決定寄出威脅信件。自此之後,方寸大亂。
整套電影裡有大量的階級、身份、價值觀落差,其中一夜情的保險套之爭,一夜情之後的身份原因之爭,慈善晚宴的野獸行為藝術家與所謂的上流社會的互動,乞丐對男主角的幫助,男主角對乞丐的輕視,被冤枉的小男孩要求的道歉,那條博物館只為了點擊率而選擇炸死小女孩乞丐的網絡短片,那些被掃走的碎石藝術品的一部分,全部既荒謬又現實的存在在現實生活。就等於每個人都可能按下選擇相信人的按鈕,但現實中絲毫不相信人。
1.3 荒誕的現實
《The Square》這個裝置藝術是導演2015年自己的真實作品,不過出現後似乎大家用各種方式去跟這個裝置產生互動,而出現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件,當中的部分被擺進了這套電影。或許當我們嘗試賦予一些普通事物一個意義,而大加宣傳之後,那件東西就會突然不同了,這些荒謬可能是藝術,可能也是我們人生的縮影。
2. 《抓狂美術館》電影資訊
故事介紹
斯德哥爾摩王宮博物館館長基斯頓正在策劃一場名為《方格》的藝術展覽,讓每一個進入到這個被稱為「廣場」的空間時,能夠遵守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堅守溝通的黃金法則,獲得平等的個人尊嚴。基斯頓希望通過這場藝術展覽來宣揚社會公義,喚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懷。
就在展覽準備開幕前的某天,基斯頓遭扒手「打荷包」,遺失了自己的手機和銀包,因而開始對盜竊者的追捕。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當中還包括違背個人道德的幼稚行為,令基斯頓開始質疑自己的道德標準。
種種事件環環相扣、摻雜醞釀,基斯頓陰差陽錯地陷入輿論窘境,令他與博物館的聲譽陷入岌岌可危的處境。
電影名稱 | 香港:方寸見人心 台灣:抓狂美術館 中國:方形、廣場、自由廣場 新加坡:抓狂美術館 英文:The Square |
上映日期 | 康城影展 2017年5月20日 |
電影類型 | 劇情 |
電影片長 | 152分鐘 |
電影產地 | 瑞典 德國 法國 丹麥 |
語言 | 英語 瑞典語 |
導演 | Claes Olle Ruben Östlund(魯賓·奧士倫) |
主演 | Claes Kasper Bang(克萊斯·邦) Elisabeth Singleton Moss(伊莉莎白·莫斯) Dominic West(杜明尼·韋斯) Terry Notary(泰瑞·諾塔瑞) |
出品公司 | Plattform Produktion |
發行商 | Magnolia Pictu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