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論】四聖諦三法印:社會元素缺失及個人裨益

從個人及社會層面了解佛學

四聖諦與三法印作為佛教的基本理論,對佛學有興趣之士是必須要清楚了解的學識。從個人層面來看,佛學基礎理論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出口及角度,令大家能更好地認識、觀察婆娑世界,了解世間的苦難,最終從無盡的欲海以及苦海中解脫。但如果從社會層面看的話,又應該如何評價佛學的基礎理論呢?

1. 佛教基本理論與個人裨益

佛教的基本理論不單單提供一條讓人解脫的道路,教導人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苦難,更重要的是四聖諦教導人如何去認識、釐清人生中的苦難。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痛苦和苦難打自出生開始便形影相隨。人類無法自我主宰,無法左右周遭的一切,是福或是禍、是喜或是憂,人類都沒有能力去干涉。 從集諦可得知,痛苦的根源是貪、嗔、癡。這三者是召集痛苦的原因,使人產生不良的追求,產生了許多的行為,生命中累積業的力量,無明愚昧地活在痛苦之中,使人在十二因緣中無法解脫。

由此可見,人類的痛苦和慾望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貪愛而做出各種行為去謀求;因求不得而產生殲滅的心態;因不明白一切皆空,愚昧地困在我執的思想之中,不斷強化貪嗔癡,使得自己無法從無盡的欲海中抽身。

諸行無常

1.1 諸行無常看清實相

如果要讓自身從痛苦中解脫,那便要看清一切事物的實相──諸行無常。所有的東西都不會有一個恆常的狀態,一切都是在不斷改變,自身追求的東西只是一種沒有本質、虛無的變換。即使得到,快樂也不會持久,因為快樂本身也是沒有自性的,也是在不斷變換之中,是一種壞苦。如果能夠明白一切的慾望追求只是一些十分抽象虛空的變換,那又何必讓自身置身於這浮蕩不斷的漩渦之中?

這一點雖然看似簡單,可是對於現代人來說,在社會急速的節奏中往往不能好好地審視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盲目地跟隨著社會的潮流去走。正因為缺乏徹底、深入的思考,社會中興起不少的邪說,例如好心沒好報,老實人只會吃虧。這些邪說在社會中氾濫,導致大眾以為避免痛苦就是要讓自己變得邪惡。可這種以惡報惡的行為,只是形成一個龐大的無法逆轉的惡性輪迴,只是讓自己自願地跳進痛苦之中,根本無法解脫。

1.2 修八正道與三學

為了達到這一點,如道諦所言,要修八正道和三學來洗滌自身的意念和行為。簡而言之其核心理念便是向善,以個人為單位去向善,讓自己能夠放下塵囂和執著,讓一切歸於簡單,更貼近真實的原來的世界。讓人能夠從容地面對慾望和與之而來的得失成敗,這是一股使人向上的力量,讓人能夠更加清楚自己的生命生活,不被塵欲所蒙蔽。

這種效益或許看似只是從個人層面出發,可是其產生的力量並不是那般地微弱。佛教作為宗教,其基本教義以及理論陶冶的是龐大的信徒,而當這些理論和教義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地實踐,從個體出發,匯集起來,其力量是能夠改變整個社會的氛圍和形貌。

三學

2. 佛教基本理論的社會元素缺失

從佛教的四聖諦和三法印說中不難看出,佛教的基本理論偏重於個人層面之上,強調如何通過自身的修行讓自己從痛苦中得到解脫,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通過建立善業最終遠離痛苦。這里要求的是一種個人的道德提升,講求以個人的努力達至最理想的境界。

人類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無法真正地遠離群體獨立自存,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以及任何社會的關係成為了十分重要的一環。可是在四聖諦和三法印中,卻沒有提及任何在這方面上的修行。《佛教哲學》的作者所指出佛教的基本理論不能正確地反應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本質,過分強調自我的力量和重要性,強調主觀世界的改變,忽略了社會在痛苦中的作用力和對於客觀世界的改造。

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所有的人被劃分成四個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階級身份沒有改變性且擁有遺傳性。對於吠舍和首陀羅,不管他們如何從自我層面行善積德,修行心智,他們得到的只能是一種自我心靈上的解脫,並不能痛苦的現狀。如果社會的制度沒有改變的話,這份痛苦只會永遠地持續下去,因為社會的種姓制度決定了他們就是被剝削的人,這是生來已既定的,不管後天行為如何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中仍舊強調主觀世界的改變,就有自欺欺人之嫌了,仿佛在迴避客觀世界的不可抗性。

這種社會的不公所產生的痛苦往往是人們付之於行動,動過鬥爭和武鬥,進行抗擊從而打破困局,使社會的格局產生根本性的改變,使人能夠廣泛地享受福祉。然而,這種抗爭的行為明顯違背了佛教的基本理論,主動去謀求了東西,沒有看透一切皆空、不必爭也不必奪,可其產生的結果卻是廣泛的人類的福祉,讓人能夠在更加安定平穩的環境中生活。釋迦牟尼認為苦行並不能讓人得道,而這種抗爭其實類似于讓人脫離外在強烈痛苦之行,離開「苦行」。若是這麼看的話,佛教的基本理論並不能提供有效合理的解釋,顯露出其社會元素的缺失。

印度種姓制度

四聖諦和三法印在個人層面上能夠產生莫大的裨益,能夠使人正視身邊的慾望和痛苦,提升心智,產生使人向善的力量。可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並不能有效地解釋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及社會在痛苦中的作用和角色。這份缺失使得佛教在社會層面上不能有效地解釋社會現象和人類的關係的問題。這是佛教基本理論中的遜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