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靠強硬的手段和金戈鐵馬打下漢族的江山,這在建國初期造成了遊牧民族和漢族之間的強烈矛盾,如果這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辛苦獲得的江山隨時會毀於一旦。因此,遊牧民族統治者需要尋找一個精神支柱,在潛而默化之中促進兩族的融合,軟化漢族百姓的抗拒力量,誘使他們歸降於自身的統治,而這個精神支持點就正正是儒學文化。
目錄
1. 儒學文化在漢族社會地位崇高
在西漢時期,董仲舒便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學」,舉國學儒術,促使儒學一躍而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佔有統治地位的學說。而儒學也是作為歷代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儒學文化猶如漢族王權統治的一種象徵,其主張「仁政」、「德治」和「王道」等的施政理念,是歷代君王所信奉的治國之道,可謂是漢族社會的精神支柱。
2. 不二的切入點
儒學對於當時社會而言,擔當著迫使人們接受遊牧民族政權統治的角色。基於當時社會的情況,統治者必須尋找一個切入點,作為精神支持,謀得漢族人民對於自己的信任,促使他們信服自身的統治,而儒學就正正是統治者所需要的切入點和精神支柱。
3. 推崇儒學給漢族百姓帶來親近性
儒學作為漢族社會的學說,遊牧民族的統治者願意學習並且了解當中的學術思想是難能可貴的事情。統治者把「尊孔學儒」定為基本國策並且以儒學思想治國,這樣的舉動能夠展現統治者為了融合兩族的誠意。
更重要的一點是,以儒學思想治國是漢族皇朝歷朝歷代所信奉的執政思想,遊牧民族的統治者效仿漢族天子以儒術治國,會產生遊牧民族統治者和漢族天子一致化的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縮短統治者和漢族天子之間的施政差距,讓漢族百姓感到親近,軟化對於遊牧民族政權的抗拒。
4. 儒學在潛意識上迫使歸順政權
儒學會被漢族天子如此重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儒學推崇「皇權至上」。儒學提倡「尊王」、「忠君」及「三綱」的思想,百姓應該要對於服從於君王的統治,對其忠誠不二,不得任意違反國君的管治。
遊牧民族的統治者在大力宣揚儒學的同時,其實是在潛而默化中向百姓進行政治洗腦,要求他們服從於自己的政權統治。因此,儒學是一個思想上用來鞏固政權的工具,從精神層面誘使漢族百姓歸順與朝廷統治,間接地卸去漢族百姓的抗拒力量。
遼、金、西夏和元朝時期,遊牧民族的統治政權不單單是開闢了少數民族政權的開端,更引發了草原文化和漢族文化的激烈碰撞,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孕育出新的景象,互相增添了新的活力。在這個文化大熔爐中,漢族的儒學文化促使的夷俗漢化現象最為明顯,不但改變了他們的本身的風俗更孕育出新的習俗。然而在儒學成功漢化夷俗的背後隱藏著統治者的政治目的,儒學的提倡對於統治者來說可以帶來龐大的政治便利性,因此才被大力提倡。儒學漢化夷俗的背後潛藏了政治誘因,說儒學是為了政治服務也不為過。
參考資料
- 《中国文化通史 辽西夏金元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