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歷經千年而不衰。伴隨著文化全球化,儒學思想成為了軟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對外輸出,孔子學院便是因此而產生。對於身處現代的我們,早已視此為常態,但你又知不知道在最開始的時候,儒家思想是怎麼在西方社會中傳播?儒學西傳又經歷了哪些階段?
目錄
儒學西傳的四個時期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歷程,因傳播者的不同可分為四個時期:
- 耶穌會士時期
- 新教傳教士時期
- 漢學家時期
- 孔子學院時期。
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這幾個時期在儒家思想傳播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 耶穌會士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耶穌會士時期,這一時期自1579年意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堅來華傳教,至1773年教皇克萊孟十四世解散耶穌會止,足足持續近兩百年。這一時期來華傳教的主要是羅明堅、利瑪竇、龍華民等一大批具有近代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士。
他們在學習漢語和傳教的過程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且企圖融合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如認為「God」就是中國古時的「上帝」。這種做法引發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禮儀之爭」,並最終導致康熙皇帝下令全面禁教,給雙方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2. 新教傳教士時期
第二個時期為新教傳教士時期,這一時期從1812年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出版《中國箴言:譯自中國大眾讀物》至辜鴻銘於1904年在上海出版《中庸》英譯本為止。這一時期傳播儒家思想的人很多,如馬禮遜、柯大衛、理雅各等,特別是理雅各將「四書」、「五經」譯成了英文,並撰寫了一些研究著作。
同樣是傳教士並以傳播福音為目的,新教傳教士與耶穌會士有很大不同,他們不是從學理上論證儒家思想與基督教思想的異同及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而是想把儒家思想納入基督教體系之中。其主要做法是通過翻譯儒家經典將基督教思想融入其中,在對比中貶低儒家思想,抬高基督教思想,從而達到傳播福音的目的。
在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在西方並未產生多大影響,其中除了傳教士的原因外,還有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近代化滯後所導致的中國的地位在西方人心中下降等原因。
3. 漢學家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漢學家時期,這一時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分為戰前和戰後兩個階段。
戰前主要是由埃茲拉·龐德、亞瑟·韋利、林語堂等翻譯儒家經典。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斷顯現,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在尋求治世的良方,結果發現了儒家思想,認為孔教是西方最為緊迫需要的,儒學為未來世界秩序提供了藍圖並能幫助創造地球上的樂園。確實,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為「仁」、「禮」、「孝」等,其目的是建立一個有尊卑等級觀念的和諧社會,每當世界大亂或遇到道德危機時,儒家思想往往被視為一劑良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儒家思想不再作為治世的良藥,而是走進大學,成為學者研究的對象。這一階段出現了格瑞漢、陳榮捷、劉殿爵等大家,他們主要從學理上認識和研究儒家思想。
4. 孔子學院時期
第四個時期是孔子學院時期,孔子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其目的是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推廣漢語並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
這一時期儒家思想的傳播,與以往各個時期都有所不同。首先,有組織機構、辦學宗旨、原則章程、經費籌措等一系列措施,而不是無序發展。其次,辦學規模大,遍布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