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遊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遊耕文化是甚麼?

南方山地遊耕民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和南部,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頗族、苗族等,南部有壯族、瑤族、土家族等等。之前深度剖析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過程以及相關途徑,現在就仔細了解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遊耕文化的交融過程,以及不為大家熟知的遊耕文化特點。

1.南方山地遊耕文化的特徵

南方山地遊耕文化鮮被人討論,在了解遊耕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過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具有不同於中原農耕文化的遊耕文化的三大特徵——刀耕火種、遷徙不定的游動生活、偏原始的社會形態。

1.1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指砍倒樹木,經過焚燒,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空出地面以播種農作物的一種原始耕作方法。中國史籍多有記載。《舊唐書·嚴震傳》載:「梁漢之間,刀耕火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獨龍、拉祜、布朗、基諾、佤、僳僳、怒、景頗、黎、苗、瑤、等民族的部分地區,都不同程度地採用這種耕作法。現今世界上一些農業生產不發達的國家和民族,也保留這種原始耕作法。

1.2遷徙不定的游動生活

與漢族「安土重遷」的生活方式不同,遊耕民族過著遷徙不定的游動生活,並不會長期居住於一個地方,如海南黎族「遷徙無常,村落聚散不定」;湖南過山瑤「歲時遷徙無定處」(民國《藍山縣圖誌·禮俗》);廣西瑤人「地力漸薄,輒他徙」(《皇清職貢圖》卷四);廣東等地畬族「其俗易遷徙」(吳震芳《嶺南雜記》)。

1.3社會生活處於不成熟的狀態

遊耕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尚處於不成熟的狀態,這種不成熟性包括:

  • 商品交換與手工業生產不發達
  • 種植作物單一
  • 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 住宅簡陋
  • 保留原始婚俗風習
刀耕火種

2. 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遊耕文化的交融

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遊耕文化的交融主要是通過移民和教化這兩種方式實現。

2.1 缺少尖銳的衝突

由於中國歷代王朝大多建都北方,相比之下,雙方的衝突、戰爭較少,之間的接觸也不太多,因此,在文化上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並不明顯。南方遊耕民族在遷徙不定的遊耕生活中,多呈散在狀態,和漢族不存在爭奪生存空間的尖銳矛盾。

因此,雙方關係不像草原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那樣長期劍拔弩張的對立,爭端不息。這一狀況,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遊耕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遊耕文化

2.2 文化互補 相互移民

歷代王朝對南方少數民族一方面設官治理,另一方面推行教化。通過相互移民和朝廷的教化,促進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雙方也有一個文化補充過程。一方面是遊耕民族不斷被「漢化」;另一方面,是漢人與南方少數民族雜居,不少漢人也被「夷化」,例如元代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音樂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