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秦漢以後的文化,從地域上看,主要有三大文化類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農耕文化,南方山地遊耕文化。其中以中原定居文化為中心。這三種文化在歷史的漫長進程中,通過遷移、聚合、貿易和戰爭進行了多方面的交彙和融合。那麼究竟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是通過甚麼的途徑而達成的呢?
目錄
1. 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北方游牧民族指東北、內蒙邊陲的守衛者,西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東北的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以及藏族等。這些民族大都過著游牧、半游牧的生活,他們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廣闊草原或荒漠地帶過著游牧生活。
在文化方面,他們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還使用幾種文字,宗教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數民族中有著較深的影響。在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上,主要通過四個途徑——戰爭、貿易、遷移、通婚。
2. 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融合的四大途徑
2.1 戰爭
游牧民族經常入侵中原,進行劫掠,為了抵禦游牧民族的侵襲,漢武帝「發十萬騎」,遠征匈奴,公元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各帶數十萬人,分兩路進攻匈奴,一直追到大漠以北。匈奴大敗,從此,不再與西漢分爭,匈奴人失去河西,損失重大,有首歌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充分說明了漢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互相征服。
被稱為世界奇蹟的長城,就是中原先民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而修建的。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各自在自己的國土上修建的工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結起來,築起了一道西起隴西(甘肅),東止遼東郡(今鴨綠江西岸)的萬里長城。秦以後,兩漢,隋、遼、金、明都大規模修築長城,其中以明代的長城最為宏大,明朝曾先後十八次修築長城,最終完成了西起甘肅嘉峪關,北至鴨綠江,全長達一萬二千七百多里的長城。可以說,前後持續了兩千二百多年的長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也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農耕民族戰爭的結晶。長城也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
2.2 貿易
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農耕人互相貿易,互通有無,也促進了文化的交融。游牧人以畜產品同農耕人交換糧食、茶葉、布匹、鐵器等。這種史稱為“茶馬互市”的貿易活動,自古以來就在長城各關口進行。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交通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就是漢代張騫通西域時沿途與新疆各少數民族的貿易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讚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絲綢之路的形成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3 遷移
自古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都是各民族的雜居之地,由於歷史上的遷移,使得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文化形式互相影響。同時,北方各民族人民也大批遷至中原,他們最終消融於以漢族為核心的民族的大熔爐之中。比如,唐朝以後,古代的鮮卑族在史籍中就漸漸消失了,契丹族、党項族也不見記載。而在歷史上的統治者中,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清朝則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這兩個朝代,民族文化的交融更為明顯。
2.4 通婚
除了上述三種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與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種形式。歷代帝王為了邊陲的安寧,有時候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這種通過皇室公主與少數民族首領聯姻的方式同樣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史料記載,漢高族、漢文帝、漢元帝都曾將宗室皇女嫁給匈奴首領。
隋唐時期,漢室皇帝也曾將皇女嫁給突厥族、吐番族首領。唐時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通婚,更是歷史上的美談。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量生產工具,蔬菜種子、醫療器械,以及經、史、詩文等典籍,她並把養蠶技術、造酒、造紙技術傳入西藏。毫無疑問,和親政策對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友好以及經濟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