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俗漢化】遼金西夏和元帝國時期:多民族文化交融現象

認識夷俗漢化現象

在中國的歷史裡面,大部份的王朝都是由漢族所建立的政權,漢族文化一直稱霸著中國歷史裡繁盛的中原地帶。可是在公元916年至公元1388年間,遊牧民族的鐵蹄踏進了中國中原地帶的核心,推翻了漢族建立的政權。從此,遊牧民族便開始了長達百年對於漢族百姓的遊牧民族政權統治 。究竟這這數百年間,遊牧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出現了怎樣的交融?

1. 遼金西夏和元帝國時期的文化衝擊

在公元916年至公元1388年這數百年間,遊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先後歷經了遼、金、西夏和元朝這五個朝代的更迭,漢族人民先後被契丹族、女真族、党項族和蒙古族這五個遊牧民族進行統治。遊牧民族的統治政權打破了過往漢人治國的局面,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的性質。

遊牧民族大舉進入漢族人的居住地,開啟了遊牧民族文化和漢族社會文化的激烈碰撞 。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社會文化和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和漢族百姓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正是夷漢文化交融磨合的契機,為夷漢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溫床,促使了彼此文化的相互適應、吸收以及改進。

遊牧民族政權統治

2. 夷俗漢化現象

在遊牧民族執政期間,先進的漢族文化和社會制度給遊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以及統治者帶來了強大的震撼,政權統治者鼓吹向漢族學習以及借鑑他們的社會制度。在遊牧民族紛紛學習漢族文化時,夷俗受外來的漢族文化所燻陶, 遊牧民族的百姓中開始出現講漢話、改漢姓等穿漢衣的情況出現,夷俗明顯出現了漢化的現象。當中夷俗漢化現象最為明顯的便是對於儒學的崇拜。

整體來說,這種夷俗漢化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政治、教育和習俗這三個方面。

2.1 政治層面的夷俗漢化

採用儒家思想治國

在政治方面,遊牧民族統治者摒棄草原地區的管理理念,採用儒家思想治國。在遊牧民族進行統治的初期,統治者強行以草原地區的治理形式去管制國家,沒有注重社會需要和百姓的聲音,對漢族進行強權統治。遼朝在建國初期便以部落聯盟的形式治國,對於遊牧民族社會,人們沒有恒定的居所,隨著季節變更著自身的棲息地,因此通過由若干近親或鄰近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的形式去進行出征和自衛等軍事行動。可是對於農耕社會而言,這明顯不合時宜。此外,在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初期還實行著奴隸制度,軍隊大肆擄掠漢族百姓為奴,部份漢人甚至被販賣至他國。統治者的強權統治沒有展現絲毫仁德的君王氣息,甚至為漢族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

當統治者接觸到漢族的儒學文化之後,他們便一改過往的強權統治,把「尊孔學儒」定為基本國策,採用儒家的治國理念,網羅儒學之士并任命以官職,國家施以「仁政」和「德治」,重視朝野的和諧。在遼朝時期,國家便改推「因俗而治」的國家管理模式 ,以國制治契丹,漢制待漢人官分南北,從中央到地方實施兩套平行行政機構,充分顧慮到社會各族所需,也體恤社會和百姓需要。統治者由一開始的以草原地區模式管理的強權統治慢慢發展至體恤百姓貼合社會需要的仁政德治,深受儒學文化的燻陶,漢化其自身過去管理國家的傳統。

仁政德治

2.2 教育層面的夷俗漢化

舉國鼓吹學習儒學

在教育方面,舉國鼓倡學習儒學。遊牧民族的統治者深知自身固有文化相比漢族文化要落後,因此對於漢族的儒學抱著十分積極的學習態度。在金朝和西夏,儒家經典都被特意翻譯成自身民族的文字以便族中百姓的流傳以及學習。在西夏時期和元朝,統治者建立義學和置學田,吸引大量學生前去修學。

在統治者頒佈推行的詔令和行動下,儒學成為了當時人們學習時必修的一門科目。儒學在遊牧民族的教育科目中中由無至有,呈現了夷俗漢族化的現象。

2.3 習俗層面的夷俗漢化

吸收尊儒拜孔的習俗

在習俗方面,形成尊儒拜孔的習俗。在過去遊牧民族的社會中並不存在儒學的概念,而尊儒拜孔這樣的風俗就更不存在。在遊牧民族統治者將「尊孔學儒」定為基本國策之後,國家大興土木,四處建修孔子廟,鼓吹國民尊儒拜孔。孔子墓更被派兵以及組織百姓守護,但凡發墓必被誅殺。在金朝,國家頻繁興建孔子廟,朝野之下是處處有孔子廟,有孔子廟處必有學校,尊儒拜孔急速在國內散播。金朝和西夏的統治者往往是以身作則,親臨太學祭奠孔子,向國民提倡祭奠孔子的風氣。由此可見,尊儒拜孔這種風俗有無到有,明顯表明了夷俗在漢族化的現象。

尊孔學儒

參考資料

  1. 《中國文化通史 遼西夏金元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