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的組曲《乾荷葉》中的第四首,揭示了乾荷葉最後的下場,滿目的淒涼之景。荷葉被秋日的風霜摧殘,肢體被折曲最終沉默在秋水之中,結束了那似水流年的繁華夢。雖然是描繪荷花荷葉,但那剎那的花開花落葉卷葉舒,其實也就是人世的真實寫照,不禁慨歎起那時勢的炎涼、人事的無窮變故。面對那必然的轉變和消逝,在這蒼茫的人世,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
王和卿筆下的《一半兒·題情》是由四首元曲組成的組曲,這首是當中的第一首,當中描繪的是一名青春萌動但疏於梳妝打扮的妙齡女子。看似是擔心被娘親誤以為自己已經在談情說愛,只能勉為其難地打扮自己,但卻弄巧反拙,把頭髮弄得「一半兒鬅鬆一半兒歪」,好一個天真可愛、浪漫無邪的女子。但如果你有完整閱讀組曲《一半兒·題情》,便會發現這名女子沒有好好地打扮自己,是因為離愁別虛所導致,並非表象所見那般!
盍西村的《小桃紅·雜詠》是元曲組曲,這裡選出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元曲中首先描述了那連綿不斷的無情春雨大煞風景,破壞遊人的閒情雅緻。然後,緊接著寫到那無情的春雨,令那嬌艷的春花散落一地。盍西村利用春雨,帶出名為「無情」的主調之後,筆鋒一轉,寫到那歌女小蠻以及良宵的「有情」。短短一首元曲,無論是故事,還是感情抒發,都充滿了起伏和韻味,讓人久久回味。
《沉醉東風·重九》這首元曲一看就會覺得是以重陽節為主題,應該是抒發對於先人的懷念。但實際上,在《沉醉東風·重九》中,盧摯表達的是對「知心好友」的一種感歎。重陽節只是用作一線索,串聯起前任的故事,藉此表達對擁有真心好友相伴的渴望。
盍西村筆下的元曲《小桃紅·江岸水燈》,描述的是在元宵佳節山水燈會上的熱鬧場景。元宵節的山水燈會被描述得生動熱鬧,單從文字都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氛極為紅火。燈會上那色彩斑斕的景象,頗為壯觀且引人入勝。整體來說,整個場景有動亦有靜,兩者的特色都得到充分描述,水陸渾然一體,完美帶出江南水鄉中燈會的繁盛之景。
唐代李泌著有《枕中記》,故事描述一位書生盧生自嘆人生的坎坷不得志,求教於呂道長企求使其擺排。呂道長賜他一枕,稱這個枕頭能使他求得榮華富貴。盧生因枕入夢,夢中享盡榮華富費。但醒來時,旅館主人為他準備的黃粱飯還沒有煮熟,所以又叫「黃粱夢」。盧摯在《金字經》中使用用典的手法,起首便以此為引子,寥寥數字,已奠下整首元曲的基調。
不少DSE考生對於抒情文寫作很是頭痛,不能拿捏借景抒情的精妙。如果你想要好好了解借景抒情手法的精妙,不妨細讀王惲的《小桃紅》!王惲從描寫景色的曼妙,延展到至書法內心對於故土的眷戀,過程渾然天成,毫不突兀,甚至感同身受。
楊果作為金朝的遺民,在《小桃紅·採蓮女》組曲中的第三首,盡訴哀悼金朝滅亡、吊古傷今的情感。文句中以極其含蓄的形式,在隱蔽自己個人見解的同時,帶動讀者的想象,感受到當中所蘊含的黍離之悲。當中最為精湛的一句便是「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以極富詩詞意境的婉轉形式表達了這份亡國之痛。
元好問筆下的《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為一首組曲,共由兩首元曲組成,分別是《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和《人月圓·玄都觀裏桃千樹》。這首元曲創作於元好問移居東園的時期,他對元朝統治者採取不合作態度,獨善其身,潛心於中原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和文物掌故的編纂,最終完成《中州集》。
此作作為劉秉忠元曲組曲「乾荷葉」的第一首,全文皆是描述秋日的蕭瑟之景。當中描述夜降大霜一景,將這份秋日的蕭瑟推向巔峰。荷葉雖然乾枯,但仍然保留著深綠色,但因為這霜雪,使得荷葉滿佈秋日的枯黃,一種寂寥之感幽幽滲出。看著這秋水荷葉之景,令人不禁聯想到人生青春易逝,往往在眨眼的瞬間便無聲凋零,甚是唏噓!